查看原文
其他

食品|不容小视的食源性致病菌(七)—烹饪食物时生熟不分?小心沙门氏菌交叉污染!

2017-07-08 疾控微信创作团队 江苏疾控



在生物进化的历史长河中,我们人类只是一个“后来者”,微生物在亿万年前就已经悄无声息地占领了地球。它们小到肉眼都看不见,却是人类健康不可忽视的敌人,食源性疾病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这些小小微生物污染食物的后果。请看,以下就是微生物中足够厉害的“优秀”代表:



沙门氏菌是谁?

Jscdcwx


沙门氏菌(Salmonella)属肠杆菌科,以其发现者Daniel Elmer Salmon命名。目前已发现的沙门氏菌血清型已达2500多种,其中约1400多种能感染人类。



沙门氏菌在哪?

Jscdcwx


沙门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,通常寄居在人或动物肠道内,可通过粪便污染环境和动物制品。

日常食材中,蛋、家禽、肉类制品、水产品是沙门氏菌的主要藏身地。

由于沙门氏菌不分解蛋白质,食物被其污染后表面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变化,因此,食用肉蛋奶等食品前应彻底加热


   


沙门氏菌的危害是什么?

Jscdcwx


接触沙门氏菌后,是否感染主要取决于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和食用者的身体状况

受威胁最大的主要是老人、小孩及有免疫缺陷的人。



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症状主要有: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发热等。体温可升高至 38℃ 以上,腹泻可达一天几次至十几次,主要为水样便。

沙门氏菌感染轻者一般几天后自行好转,没有后遗症,但重者可出现痉挛、脱水和休克等症状甚至导致死亡。


沙门氏菌的劣迹

Jscdcwx


非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,但气候温暖的地区更为多见。虽然沙门氏菌可以全年无休地危害人类健康,但夏、秋两季是它最活跃的季节。据统计,在世界各国发生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中,沙门氏菌常列榜首,在我国常见的致病菌中也是位居前列。



2013年6月,我国某学校发生一起400余人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,学生的主要症状是发热、乏力、头痛、腹泻等。通过疾控中心的DNA检验和追踪,确认此事件发生的原因是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熟不分,食堂厨师盛放生肉的菜盆未经彻底清洗,就用来制作凉拌豇豆,生肉中的沙门氏菌通过交叉污染迅速“占领地盘”,从而导致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。


我国如何管理?

Jscdcwx



我国在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》(GB29921-2013)中制定了沙门氏菌的限量标准,包括肉制品、水产制品、即食蛋制品、粮食制品、即食豆类制品、巧克力类及可可制品、即食果蔬制品、饮料、冷冻饮品等11大类食品中,同批次采集5份样品,均不得检出沙门氏菌。在对腹泻病例的监测中,沙门氏菌也被列入重点报告的病种之一



预防食源性疾病,熟记五要点

Jscdcwx


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,我们应当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“食品安全五要点”:



往期回顾:

食品|不容小视的食源性致病菌(六)—空肠弯曲菌显“威力”,偶发格林巴利综合征好可怕!

食品|不容小视的食源性致病菌(五)—可能会导致孕妇流产的“杀手”要小心!

食品|不容小视的食源性致病菌(四)—躲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背后真正的“致病元凶”究竟是谁?

供稿&责编:吴雨晨

美术  编辑:棒棒冰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